胆南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至天冷了,谨防触发ldquo天下 [复制链接]

1#

冬/至

这个冬天似乎格外的冷,不知不觉,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北方的冬至,是寒冷的象征。

——三七宝

明日(12月22日)便是冬至,宣告“数九寒天”正式到来。这个时候,一些慢性疾病高发,其中之一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更是让人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学中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此病多见于中老年40多岁左右,单侧面部疼痛居多,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至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从何来???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

1、风寒外袭: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4、痰瘀阻络: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入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与治疗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受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治疗经方:治宜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一般选用方药川芎、白芷、制川乌、藁本、细辛、荜拨、甘草等。量须因人因症而灵活施药。疼痛剧烈加麻*、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麻*附子细辛汤(麻*、附子、细辛)加味等。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厚或腻,脉滑数。

治疗经方:治宜清胃泻火祛痛。常选用方药川芎、生大*、芒硝、板蓝根、银花、枳壳、僵蚕、全虫等,量须因人因症而灵活施药。火烙样痛加石膏、*芩;第一、二支痛加葛根,第三支痛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合泻心汤(大*、*连、*芩)。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疗经方:治宜泻肝降火止痛。常选方药川芎、龙胆草、生地、当归、白芍、丹参、*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等,量须因人因症而灵活施药。便秘加大*;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炙甘草,香附)加减。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疗经方:治宜化痰祛瘀通络。常选方药川芎、羌活、僵蚕、秦艽、细辛、鸡血藤、蜈蚣、全蝎、甘草、桃仁、红花、姜半夏、胆南星等,量须因人因症而灵活施药。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加减。

治三叉神经痛的单方验方

1、桑椹煎:桑椹子克,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2、蓝根僵蚕丸: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共为细粉,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3、川芎止痛汤:川芎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克,地龙25克,细辛6克。

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芩、*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板、*柏、知母。每日1剂,水煎服。

4、止痛汤: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15克,白芷10克,当归12克,川芎25克。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每日1剂,水煎服。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5、龙蝎饼: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中医治疗案例

四味芍药汤加减疗法

方药组成:白芍、牡蛎各30g,丹参、甘草各15g。加减原则:胃火盛:加葛根、生石膏各30g,*芪、蒲公英各20g,蒲*10g;阴虚火旺:加生地*20g,鳖甲、牡丹皮、栀子各10g;有瘀者:加赤芍、桃仁各10g;肝火旺盛:加龙胆草、*芩各10g,夏枯草20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案举例应用: 

曾某,男,60岁,农民,年3月1日初诊。右侧额颊阵发性刺痛、掣痛,屡发3年。发则蹙额皱眉,双目紧闭,以手捂头,痛苦难耐。日发数次,每次持续数10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漱口,洗脸吃饭或张口过大,皆能诱发。

曾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以及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中药罔效。诊时伴口苦,且口苦愈重则病愈重,大便干燥,小便*赤,舌淡红、苔*腻,脉弦。右太阳穴为扳机点,触之则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排除它因引起。

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为偏头风。证属肝阳化风,肝胆湿热,瘀血阻络,治以四味芍药汤加味。

处方:牡蛎、白芍、丹参各30g,甘草15g,*芩、苦参各10g。2剂,水煎服。复诊:药后痛势减,仅晨起洗脸及夜间睡前仍有发作,胃脘隐痛,余症除。药已对症,但苦参苦寒伤胃,故添新症。遂去苦参,仍以上方加减又服5剂收功。案例总结:四味芍药汤是据三叉神经痛内风为患、久病入络的特点,确立动用静药治法之验方。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佐丹参和络通络,全方具有平肝潜阳、和络通络、柔肝缓急止痛之功,用以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如桴鼓。今日分享结束,“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明日冬至,大家不要忘了吃饺子/汤圆哦~~~▍申明: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辩证治疗。▍来源:素材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