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南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临床中著名的十大名方 [复制链接]

1#

导读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位列前茅,甚至有中医名家凭借“小柴胡汤”一张方加减运用,出神入化,抵御百病,可见此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十大名方,名不虚传。赞誉之词实不为过,请君细读本文,看十大名方如何疗效显著。

一、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参6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三、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四、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

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便溏,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

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五、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或熟地,名为黑逍遥散

六、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参

七、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芪15克,白术10克,*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枳壳或枳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八、归脾汤

《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九、六味地*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克,山萸肉克,山药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柏,知母,名知柏地*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十、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白广阔,中医经络微创疗法创始人。医院院长、医院院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骨伤分会经络微创委员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智库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经络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高新技术国医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际针灸医师、著名脊柱微创专家、全国骨病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医讲师团特聘专家、中医适宜技术讲师。

二十岁开始学习疼痛,拜访全国各地针刀、软外、针灸、手法等名师大家三十余人,将古中医经络学、朱汉章针刀医学理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与张天民的弓弦力学,以及西医的筋膜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体系,独创“中医经络微创疗法”,专业治疗颈腰椎病及脊柱相关疑难杂症。从事疼痛工作二十多年,通过临床上数十万例的病例证明了该疗法的确实有效性。获得病患极大好评!中央电视台年在《发现之旅》频道对该疗法给予15分钟专题报到。中医经络微创技术原来曾获得中医高新适宜技术的前提下在年9月又被国家卫健委主管部门、国医大师李佃贵领衔的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授予全国推广的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十月经络微创技术再次荣获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年11月医院经公众投票、同行业竞选及专家组考核后被中国管理科学院与中国商会杂志社评定为全国百佳中医技术科研示范基地!同时中医经络微创技术也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特色特效中医疗法!白广阔院长被专家评委授予“推动中国中医事业发展年度杰出贡献奖”!

中医经络微创疗法是一种单纯依靠刃针、圆利针、针刀针刺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的一种效快力宏的单纯针刺疗法。是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微解剖相结合,用传统中医的*帝内经、五行针灸,经络经筋和现代医学里软组织外科学、针刀医学、弓弦力学、肌肉斜刺与颈肩腰腿痛、弓弦应力原理等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深知原理,注重疗效,治疗时不用药物,不辅助手法,不用麻药,治疗过程简短高效,安全无副作用。

有朋友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医经络微创疗法的,请扫描下图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