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一期
导读:江老年幼时曾患伤寒几将亡故,幸得一名医救治而愈,而后发学医之心,拜李馨山先生为师。先生训徒既爱且严,一套学律,三条约法,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三人。在后来的从医期间,江老初出茅庐临证之时亦有纰漏,而后不断反思自己的经典案例与错误医案,不断成长与进步。在后期的临证中,虚心学习老师朋辈的实践经验,点滴积累,胡学活用,临床水平不断提高。江老谨遵古训,立足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总结规律,使临床的经验更加科学化。
有益的回忆
[作者简介]
江育仁(~),江苏常熟人。一九三八年卒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生从事儿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中医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委科研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医儿科诊疗学》《中医儿科纲要》《中医儿科临床手册》《中医儿科》等。
序
我从事临床四十余年,当然治愈了不少病人,但不敢自信全属“得心应手”,且治疗当时,记录不详,时过境迁,记忆不新,即能写出梗概,亦恐犯科学之戒律,于己于人,怕无裨益。而对过去在学习治病时所遇到的教训,虽时隔已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却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确有深切的体会。经验心得,固属可贵,而失败教训,或可资他人借鉴。为此,从求实出发,信笔写来,仅供后学参考而已。
学人之长断以己律
书本上的经验,固然要学,而老师朋辈中的实践心得,更为可贵。故凡有“一事长已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的治学精神,贵在不耻下问,才能真正学到别人“刀口”上的经验。(一)片言只语,都有“零金碎玉”
曾治一例失眠患者,颧红升火,彻夜烦躁不宁。多次投以平肝潜阳,养心宁神之剂,连服十多天,药沉大海,并无寸效。老师就在我原方中加人猪胆汁、龙胆草双重苦味药,仅服三剂,即能安然人睡,霍然病愈。老师谓:“虚火宜潜,实火宜泄。该病有颧红升火,烦躁不宁者,即肝胆有实火也。”又一例女童尿潴留,长期导尿,引起下阴严重感染,外阴部红肿溃破,迭经中西药物并治,小便仍涓滴不下,痛苦万分,邀我诊治。认证湿火下注,经治一周,病情未见改善,反而增加肢体浮肿,呼吸气粗,恶风发热。乃请同窗老友会诊,他详询病情,反复检阅所有处理方法,思考再三,若有所悟,告余曰:“此实“提壶揭盖’之证也。”即疏生*芪四两,桔梗六钱,升麻生甘草各三钱,浓煎代茶,少量多次口服,并以生银花、生甘草煎汤熏洗下阴,每日二至三次。三至四天后,小便已能自利,取出导尿管,嗣后阴部肿胀溃破处亦得逐渐消退愈合。如“提壶揭盖"法,为癃闭少尿症中属于气虚下陷者,理法并非陌生,而下阴部红肿溃破,明为湿火证,加之小便涓滴,似与证情有违。孰知肺主-一身之气化,肺气不足,气化岂能下达州都。生*芪配伍升麻、桔梗,既益其气,又举其陷。且*芪托毒消肿,对久溃不敛之疮疡有生肌收口作用,为外科之要药。医学是至精至微的一门学问,由于读书不十分仔细,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就会成为头痛医头、脚病治脚的庸医。(二)点滴经验,实包含着普遍性规律在内
“痢无止法"是一个普遍性规律,但并非所有的痢疾病人,都不能用止和补的方法。“暴痢属实”“久痢多虚”,也是基本的规律,但亦不能奉为一成不变的定律。限用忆随师诊治一痢疾患者,缠绵病榻已三月余,形瘦骨立。夏秋患病,已值隆冬,痢仍不止,赤白夹杂,日行无度,量少不爽,腹痛后重,纳食则恶,胃气索然,面色菱*,精神极为疲弱,舌苔干而呆白,质淡红,边有碎腐。遍阅前方,皆为补涩止痢,亦有温运脾胃者。当时认证:中气已虚,邪毒内踞,胃阴耗伤,脾阳已困。欲导其积,正气益伤,温中则耗劫胃阴,滋阴则脾阳益困,治疗上大有顾此失彼之虑。老师挠首寻思,毅然投以温通并用,药仅大*、肉桂二味,不用煎煮,而以泡浸,取其气味,药后下宿积脓血便甚畅,臭秽不堪,证情逐渐好转而愈。按此证乃由失治而来,使邪积留于大肠屈曲之间,因病致虚,非因虚为病,故虽见大贏但有大实。不用攻补,而以温通之法者,恐参、术碍脾之运,且阻大*通下之功。肉桂性温理气,监制大*之苦寒,得脾阳之鼓舞,而助大*推荡之力,达到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当时还恐二泻而脱,在床边置以糯米稀粥一盏,得泻后即温取饮下。法颇可取,考虑亦极周详。后来我把该方改为粉剂,用于小儿的迁延性菌痢以及急性闲痢中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常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三)学习“刀口”上的经验,贵在“活”用
所谓“刀口”上的经验,就是说在学术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在临床上经得起重复,能解决“关键”性的问题。这种经验贵在其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昔年从上海徐小圃氏学习儿科。他以擅长使用温热药而著名于时,常在小儿急性热病的重危病例,特别是麻疹合并肺炎时运用温药。当时我很不理解:1麻疹为温热病,温病怎能用温药治疗?2小儿纯阳之体,为什么不禁忌温药?3温药与寒凉药同时并用时,其作用和意义何在?我真正弄通这些问题,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第一,徐老所治的急性热病中的麻疹肺炎,基本上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临床具有面色灰滞、精神淡漠、脉细数无力之气阳不足证。从现代医学看,多数是肺炎并发心衰竭、呼吸和循环障碍等虚证。故病不在邪盛,而在正虚。及时应用温阳救逆法,以防其脱变。如待脱象毕露,则已晚矣。徐老之所以善用温药的经验,关键在于抓得早,抓得准。第二,关于小儿生理“体禀纯阳”的问题,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在病理上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温热病中使用温药并非常法,而是治其变。第三,温清并用,古已有之,虽非徐氏所创,但徐老对温清并用确有独特之处。尤其对一些急性热病中出现邪毒盛而正气不支的重危病例,在温阳救逆法中参与苦寒解毒之品,确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过去,我们在收治“麻疹并发肺炎”时,对合并腺病毒感染或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例,通过中西医两法长期治疗无效时,在正不胜邪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方法而获效者,亦屡见不鲜。我们还对某些合并化脓性病灶的病例,在未见正气衰败时,重用生大*通腑解毒,效果也是可喜的。
求古训走新路
作为一个年资较高的中医,身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肩挑着医疗、教学、科研几副担子,责任是重大的。事物在发展,形势在前进,应当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向新的水平迈进。近年来,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要立足于实践关于小儿时期的生理体质特点,历代的儿科学者,长期以来就持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的不同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持“纯阳”立论者,认为小儿体禀纯阳,罹病之后,易化热化火。所以在治疗上要重视寒凉药物的应用,力避辛温之品,因温药能助热化火,列为禁忌。而持“稚阴稚阳”论者,则认为幼儿时期,生机蓬勃,正在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在发育的过程中,依阳以生,赖阴而长,然而阳既不足,阴又未盛,所以在治疗上要注意卫护阳气。为了进一步学习这一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从三百例住院病例中的六十一例危重病儿中,做了偏于伤阴和偏于伤阳的初步比较。六十一例中二岁以内的有四十--例,二至六岁的十二例,十岁左右的八例。病种方面,以急性病为主,其中以小儿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伤寒等占多数。人院时病情都较严重,且有十九例已伴有心衰竭和循环障碍。我们根据
病情记录及用药法度来探索其“稚阴稚阳”在疾病过程中的临床现象及其实际意义。1.颜面望诊。以青灰晚白为多,占总病例的50%以上。年龄愈小,其出现的机会愈多。2.精神状态。多见者为萎靡淡漠,目光无神。幼、婴儿表现更明显。3.舌苔与舌质。光苔滑白、舌质淡红、淡白者占总数57%;*苔灰苔、白苔、舌质红者占总数43%。其舌质舌苔的表现与患儿的临床体征是致的。4.脉象。较大儿童的脉象以沉细、细数的偏多。在六十一例重危病例的治疗记录中,有二十六例是完全使用了以参附为主的回阳救逆法,十二例是阴阳并伤,以生脉散加附子、龙骨、牡蛎等;单纯用养阴清热、苦寒解毒方法的为十三例,且均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售通过初步观察,我认为小儿生理具有“稚阴稚阳”的特点,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小儿在病理上所表现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归的。伤阴与伤阳亦互有转化,多见者如腹泻病例中的中毒性消化不良症,它可先伤胃阴,继伤脾阳,又能在胃阴耗损的同时,既出现口干舌绛、皮肤干燥皱瘪的症状,又有面眺无神肢厥脉微的脾阳困惫证,具体反映了“稚阴稚阳”的临床征象。对阴阳两伤的处理问题,往往采取扶其阳而救其阴的方法,但必须审察孰者为主。盖阴与阳虽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是互根的。所以阴之滋生,必须赖阳气之濡化;阳可以统阴,而阴则不能统阳。这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又例如小儿的指纹诊,过去有些儿科书籍中,把它讲得神乎其神,而且在群众中影响极为深刻,认为儿科医生就是依靠指纹来诊断疾病的。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观察了三岁以内的正常儿和不同病证的小儿五百例。看到指纹的三关颜色,在各种疾病中,似未见有明显的特异性诊断依据。有些正常儿的指纹,也有直透三关的。对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未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初步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临床上见到一些心衰竭的肺炎患儿,其指纹可向命关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即缺氧愈甚,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见明显,这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由于观察的例数不多,方法上是否符合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规律,使来自实践的经验更加科学化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疾病的诊断概念比较模糊,对临床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总结,对于提高医疗、教学的质量,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例如,疳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其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它不仅是营养不良的一种现象,而且是多种疾病的综合反映。不但病因复杂,且命名繁多。历代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念亦不够清楚,分类方法更无统一标志。有的以脏腑分类,如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疳;有的以症状分类,如疳渴、疳肿等;有的则以病位分类,如眼疳、鼻疳、牙疳等;也有的以病因分类,如蛔疳、哺乳疳等等。临床实践中,疳证的症状是错综复杂的,很少以独立的症状出现。为此,我们做了五百三十三例各类疳证的临床观察,并从病因调查、症候分类、诊断依据、治疗法则以及并发症的产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五百三十三例中,属于喂养不当的有三百零五例,占57%(其中包括营养过剩);由于病后失调的有一百七十一例,占32.1%;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五十七例,占10.7%。说明古代医家指出的“诸疳皆脾胃为病”的论点,是符合实际的。我们将各类症候的表现和不同疳证的名称,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把疳证列为三大类证:一为形体比正常儿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欠调者,本组中有一百九十六例,占总数的36.8%,属疳之初期,称为“疳气”证,其病机为脾胃失调;二为能食不充形骸,肚腹膨大,甚则青筋暴露,形如橄榄,多有合并肠寄生虫者,有二百五十六例,占48%,名为“疳积"证,其病机属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三为极度消瘦,状如皮包骨头者,有八十一例,占15.2%,乃疳证之晚期,诊为“干疳”,病机为气血津液亏耗。在治疗上,“疳气”以和为主,“疳积”消补并施,“干疳”则以补为主。并发症属本病的兼证,不作病名分类。如口疳为心脾积热,眼疳为肝阴不足,疳肿胀为脾虚气弱、水湿潴留等等。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对临床医疗总结经验,尚有一定指导意义。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各地均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病因方面,中医学者认为属于温病学说的“暑温”范畴。按温病的传变规律,一般均由卫及气,由气人营入血。而本病特别是重症病例,发病急骤,往往起病即见昏迷风等营血症状,如沿用卫气营血辨证,则难以合拍。且性期与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病因机制,亦无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本病的病因机制,形成了阶段之间的割裂,对医步教学亦带来困难。为进一步探索本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旁证治疗规律,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一百二十一例“Z脑”急性期及一百三十五例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例进彳了全面观察。根据“乙脑”急性期所出现的高热、昏迷打风三大主症,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失语以及强直性瘫痪、震颤样抽动等症状,均具体表现了热(发热)、痰(意识障碍和颅神经症状)、风(抽风)等三大痴候。而热、痰、风三者又互有联系、互为因果。如热极可以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它既是症候,又属病机。虽然三者之间可以同时存在,但必有主要的一个方面。不过急性期的热、痰、风证,实者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热痰、风证,则以虚者为主,或虚中夹实。为了进一步明确辩证,又将急性期热证,按其不同的属性,分为温、热、火三个类别。痰证为意识障碍,其狂踝不宁者为痰火,深度昏迷者为痰浊。风证中头痛项强,有表证者灼热无汗为外风,惊厥反复发作,持续不止而有汗者为邪陷心包、肝风内动之内风。恢复期及后遗症发热,有阴虚和阳虚两点(感染性发热例外),强直性瘫痪为风窜络道,震颤样不自主动作的抽风为虚风。对吞咽困难、失语、痴呆者均列人痰浊证。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运用热痰、风理论指导“乙脑”的辩证施治,似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今后进一步探索其机理,也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资料。
儿科泰斗江老经验方
一、加味异功组成
参、白术、茯苓、陈皮、怀山药、炮姜、禹余粮、升麻、甘草。服,一目1剂。
功用:健脾止泻。
适应证:脾虚泄泻,大便溏薄、色淡*或清稀。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极易患消化道疾病,其中腹泻最为多见。该疾若失治,或误治,或饮食调护不当,常导致反复不愈,脾之气阳受损。异功散本为四君子汤加陈皮而成。四君子汤为补脾益气之主方,加陈皮一味,使之补而不滞,再加山药、炮姜温扶脾阳,佐禹余粮甘涩固下,升麻升提脾气,更增健脾止泻之功。
二、和脾片组成:苍术、苡仁、茯苓、怀山药、广陈皮、神曲、麦芽、胡*连、车前。
剂型:片剂(每片含05g)或汤剂。
用法:1~3岁2~3片,3岁以上4~6片,一日2~3次。亦可按常规量煎服,一日1剂。功用:健脾化湿消运。
适应证:小儿脾虚食积、腹胀便溏、五心烦热。
方解: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脾胃有病,水饮入胃不能输布,则水湿不化、积滞内停。《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本方以苍术、苡仁、茯苓、陈皮健脾燥湿为先,加神曲消食行气、麦芽和中健胃、车前子利水止泻、胡*连清虚热消暗热杀虫,是一张专治痴热、厌食、腹胀、便溏之良方。
三、肥儿片组成:木香、砂仁、神曲、麦芽、鸡内金、青皮、槟榔、使君子。
剂型:片剂(每片含05g)或汤剂。
用法:1~3岁2~3片,3岁以上4~6片,一日2~3次。亦可按常规量煎服,一日1剂,分3~4次服下。
功用:杀虫消积。适应证:肠寄生虫引起的形瘦面*、喜食善饥,或纳呆腹大、腹痛等。方解:小儿暗积,常由虫积引起,本方槟榔、使君子乃杀虫要药,配神曲、麦芽、鸡内金行气消积,木香、砂仁、青皮理气醒胃消胀,故对肠虫症引起之瘩积尤为适宜。现代研究证实,木香、青皮有舒张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故能止痛。
四、I号止泻散组成:苍术炭、山楂炭。
剂型:散剂。
用法:1~3岁05~1克,一日3~4次。
功用:利湿止泻。
适应证:婴幼儿消化不良,属于湿性腹泻,大便呈稀水或蛋花汤样便者。
方解:苍术健脾燥湿,山楂消积行气、止泻助运,两药均用炭剂,吸湿功用更强。该散剂
组成药味少、服用方便,价格便宜,自50年代末使用至今,颇受病家欢迎。
五、I号止泻散组成: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
剂型:散剂。
用法:1~3岁05~1克,一日3~4次。
功用:温脾助运止泻。适应证:婴幼儿慢性腹泻,属于久泻脾阳不振,大便清稀或色绿伴
有粘液者。
方解:同I号止泻散,加炮姜-味能温运脾阳,有利于脾主运化功能的恢复。盖脾喜燥恶
湿,得温则运。
六、消乳散组成:麦芽、神曲、陈皮、香附、砂仁、甘草。
剂型:散剂或汤剂。
用法:每次05~1克,一日3次。亦可按小儿常规剂量煎服,一日1剂,分数次服下。
功用:消乳运脾、开胃消胀。
适应证:婴儿消化不良,乳食积滞,不思吮乳,或伴呕吐,大便夹有不消化奶块。
方解: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饮食不知自节,常因乳食过度而伤及脾胃,导致乳食停滞。方
中麦芽、神曲消乳消食,陈皮、香附运脾理气,砂仁开胃醒脾,消运兼施。
七、化痰散组成:半夏、陈皮、胆星、礞石。
剂型:散剂。
用法:1~3岁05~1克,3岁以上15~2克。
功用:燥湿祛风化痰,下气消食。
适应证:小儿气管炎,咳嗽痰多、气喘。
方解:小儿外感极易夹痰、夹积,表现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甚则气喘痰。方中半夏、陈
皮燥湿化痰,胆星祛风化痰,礞石坠痰消食。对小儿外感痰多夹积者最为适宜。
八定喘散组成:礞石、沉香。
剂型:散剂。
用法:1~3岁05~1克,4~6岁15~2克,7~12岁3克。
功用:降气化痰平喘。
适应证:小儿喘型气管炎、哮喘,痰多气逆属实者。
方解:小儿哮喘发作的病理为痰阻气逆。控制发作必先疗痰降气。方中礞石具有下气坠痰.
之功,为攻逐老痰、顽痰之要药,配沉香降逆气,更增化痰平喘之功。临床曾将该散剂与非那
更糖浆作平喘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为:定喘散的平喘作用优于非那更。
九、镇咳散组成:蜈蚣、甘草。
剂型:散剂。
用法:1~3岁05~1克,4~6岁15~2克,7~12岁3克。
功用:镇咳解痉。
适应证:痉挛性咳嗽,百日咳。
方解:蜈蚣能熄风通络止痉,现代研究该药有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再配甘草,甘能缓
急,且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能止咳平喘,两药配伍能解痉镇咳,专治痉挛性咳嗽。
十、定痫散组成:全蝎、蜈蚣、龙胆草、僵蚕、胆南星、天竺*、郁金。
剂型:散剂或煎剂。
用法:1~3岁05~1克,4~6岁15~2克,7~12岁3克。亦可按常规剂量煎服,一日1剂,
分3~4次服下。
功用:熄风化痰、镇惊疗痫。
适应证:小儿惊痫。
方解:小儿惊痫发作,皆由痰阻气结所致。方中全蝎、蜈蚣、僵蚕皆有熄风止痉、通络散
结之功,为治惊风之要药;配胆南星、天竺*清热化痰,亦能熄风定惊;郁金行气活血解郁化痰。
往期回顾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一)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二)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一)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二)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一)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二)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一)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二)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一)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二)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一)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二)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一)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一)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三)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四)
⊙何任:医林四十年(一)
⊙何任:医林四十年(二)
编辑:王旭
审核:崔金峰
如果您感觉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