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南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瘿病分证来睦山书院一起学中医 [复制链接]

1#

一、气郁痰阻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本方功能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适用于瘿病早期由痰气郁结所致者。

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桔梗载诸药上行,兼以利咽。

随证加减:

肝气不疏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

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中成药可选用五海瘿瘤丸、消瘿气瘰丸。

二、痰结血瘀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搏结成瘿。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本方既能理气化痰消瘿,又能养血活血,适用于气滞、痰阻、血瘀壅结颈前所致的瘿病。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随证加减:

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

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栀子;

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

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

若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可酌加土贝母、莪术、山慈菇、天葵子、半枝莲、犀*丸等以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中成药可选用消瘿片、小金片。

本型多由气郁痰阻证发展而来,一般需较长时间服药,方可取效。

三、肝火旺盛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证机概要: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壅结颈前。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结化热之瘿病。

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随证加减:

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芩、青黛、夏枯草清泻肝火;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息风;

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养阴清热;

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四、心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气火内结日久,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心阴亏虚为主者;一贯煎养阴疏肝,适用于肝阴亏虚兼肝气郁结者。

常用药: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桔梗载诸药上行,兼以利咽。

随证加减:

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鳖甲、白芍平肝息风;

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山药、麦芽健脾和胃;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女贞子滋补肾阴;

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芪、太子参、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肾填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