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年―年),字汝学,号桐乡。临高透滩村人。居官廉明正直,时人称颂为“仁明司马”。在文学创作上,作品多表现其关怀民间疾苦和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明初诗坛上,与孙贡、*哲、李德、赵介五人为岭南崛起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南园五先生;与丘浚、海瑞、张岳崧,被清代学术界誉为明清两代海南四大才子。郭沫若、茅盾、田汉誉其为“爱国诗人”。
01
透滩村走出来的才子
明宣德三年(年)夏历五月十五日,王佐诞生于一个世代相袭抚黎县丞的家庭。据其家谱记载:渡琼始祖王恂,原籍福建省古田县东井村。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年),王恂出任琼州千户,维护地方治安。他察觉到琼崖是一片净土,便乐不思归,定居海南。王佐的二世祖王巨鸾,派任临高抚黎县丞,看到临高民风淳朴,田园肥美,就选择蚕村都透滩村(今红华农场红专作业区)安居立业。四世祖王良选,南宋理宗五年(年)举人,出任郁林府(今广西玉林县)司户参*。父亲王原恺是承袭东黎士官,明永乐四年(年),蒙皇上投以抚黎县丞(八品官)。王佐的兄弟共计五人:兄辈王斌、王赋、王石武,系嫡母钟氏所生;弟王俊,乃庶母罗氏生;老四王佐及大姐王村、二姐王兰,系唐朝选母亲生的同胞姐弟。王佐七岁时,父亲王原恺因他人讼事而受到牵连,不幸在外地去世。母亲唐朝选,出身琼山名族,系任过山东兖州府金乡县知县唐瑶之女,御史唐舟之侄女,性情警敏,疏略阅过历史典故或听人讲述故事,都能了解其要旨。丈夫逝世后,唐母独自抚养王佐姐弟,勤俭持家,注重子女教育,携佐远行数百里受教。
王佐自幼聪明颖悟,接受良师教育,务求深透理解其精华部分,立竿见影,8岁时,唐氏母亲带他远到琼山县那邕村冯源教谕处接受启蒙教育,进步很快,深得冯教谕赏识。嗣后,王佐在《挽那邕冯教谕先生》诗中,倾吐学有所长和老师诲人不倦的感情:“仅能雪案涂鸦舞,已许朝阳作凤鸣”。明正统年间,王佐10多岁时,大部分岁月生活在琼山外祖家,前后接受琼山两位名士唐舟和丘浚的训诲。良师的谆谆教导,王佐的孜孜以求,文思大进,既学得处世的道理,也探索到上进的道路。在大比的前一年,王佐考取了郡试的俊秀生员,确定了次年参加省试的资格。
明朝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三年大比”制度①。正统十二年(年)丁卯科乡试,王佐到广东省城(广州市)参加考试。王佐考中了礼经魁(举人)。他与陈石翁(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同榜,俱弱冠之年,时人誉为“二俊”。翌年,正统戊辰年会试(京试)、王佐和陈献章没有入选,“名落孙山”。王佐进入国子监(最高学府)深造。
02
“礼魁坊”与“西天庙”
(一)礼魁坊
明正统十三年(年)王佐21岁,风华正茂,求知欲强烈。学校举行一年一次的考试,他都名列第一,深为国子监祭酒(相当校长)吴节的重视,给予极高评价。明景泰五年(年),*府推行“崇节俭”*策,对国学生进行甄别,裁减了大部分生员,留下年青学富者千余人。翌年(年),在淘汰与鼓励的同时,代宗皇帝御令监察御史王烈等,千里迢迢从京城来到海南临高透滩村,建竖“礼魁坊”以表彰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学生。其实,王佐的才学,屡居北京、南京两监之冠,誉满京都。天顺初年,内阁首辅(相当宰相)李贤对这位国学生表示赞赏,寄希望于未来,应该得到国家的重用。在某年秋天,礼部举行五条策试,王佐逐条对称,没有遗漏。礼部要选为第一,但遭到嫉妒者给划掉。(引自王国宪《王桐乡公传》摘译)
王佐在国子监期间,经历了正统末到景泰、天顺三朝。他看到统治内部的激烈斗争,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正统十四年(年),“土木堡之变”李宗被掳北去。代宗(朱祁钰)景泰八年(年),宦官曹吉祥和将领石亨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保卫京都重臣于谦被杀害,而追随复避的小辈受到封赏,王佐感触殊深。朝廷内部篡夺权位,宦官驾驭朝*,使年青有为的王佐,顿起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王佐在国子监学习,一晃19个春节,终未能获得第一。明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答卷规定:不许随便发挥,均要以古人的语气作答。王佐认为,八股文既不是衡量才能的实际标准,也未必真有学问。他素性讲求实际,喜欢发挥爱国忧民的个人见解,“不甘随时俯仰”,痴情终不能改掉,倒落得只“礼魁”而终身。
(二)西天庙
明隆庆年间,即王佐逝世半个世纪后,海口、府城商民发起自愿集资,在海口关坊(今位于海口义兴路73路)建造一幢三进木砖结构的“西天庙”,以纪念这位被称为“仁明司马”清官。
西天庙亦名西天大士庙,海口商民简称西庙,因位于海口所城之西而得名。
据清乾隆三十年(年)《重修西天庙记》碑载,王佐“以礼经魁,乡荐于正统丁卯,仕于成化之初,卒于琼海之上,灵昭南国。对磅礴之寡区各镇,西天企保障于山海,都人士乃于所外之西崇其庙而祝之。盖自隆庆以来,沧桑纵有变易,而灵爽依然。此商民辐辏,舟楫往来,沐其泽者不少。”又据光绪十六年(年)《琼州府志》记载:“西天大士庙在海口所城西二里许,祀王佐海上显灵,祈祷立应,故郡民虔祀之。”因此,历代屡毁屡建,西天庙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后屡毁屡建不下十次。仅清代,先后在乾隆三十年、四十年、嘉庆十四年,光绪二十八年共四次重大维修,并陆续添进,故庙宇基本上属清代建筑风格。
西天庙正门横眉嵌有阳刻“西天庙”三字石板扁额,系琼籍名贤清代探花张岳崧所题。庙宇系土木结构,有前堂、中堂、后堂三进。前堂与中堂之间是天井,西侧裁有花木,中堂与后堂之间有拜亭;东西两侧有长廓自前堂直通后院花园;拜亭、后堂两侧长廊之外为东西厢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前庭后院占地平方米,总面积为平方米,庙宇规模雄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工艺精致,为海口市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民国之后,由于战事频仍,*人占用,前堂、中堂先后损毁倒塌;后堂、厢房也因年久失修,显得破旧不堪。
年,海口市人民*府把西天庙列为市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年先后两次拨款万元,为海口“西天庙”修整庙容庙貌,提高审美品位,迎接海内外旅客游览观光。
03
粤闽赣三地为官
宪宗(朱见深)即位之初,“洗于谦之冤,复团营之制,起用前朝被贬官员……。”②王佐似乎看到了清明*治。成化二年(年)接受铨选出任广东高州同知(郡佐,五品官阶),开始走上坎坷的仕途。
(一)广东高州
时值广西边境扰壤,高州、化州一带动荡不安。王佐一到高州初任,就接受佥事施谦派往乡间考察,巡问民情,深入了解高州、化州一带动乱的根源。出于爱国忧民感情,他置冒犯干预*事的危险于不顾,当都御史韩雍来到高州驻守时,便呈上《边情策》一文,陈说高、化一带动乱的前因后果,提出治理见解。《边情策》着重于:绥靖,抚恤。绥靖方面,他提出请求委派一员素有威望的官员,前来化州坐镇,不用大动干戈,亦可化动乱为安定。抚恤方面,提出在边境地区设立“开中”盐粮(规定取盐、支粮的条例),畅通海北盐路;派员前往琼州籴入谷子,既可充实*粮,亦可发粟,赈济平民。初出“茅庐”的王佐,提出关于地方治理的远见,都御史韩雍看到后,惊异地赞赏不已,照着《边情策》的策略办,分期分批施行,于是结束了高州、化州频仍动乱的历史。
在明代,同知一职,为知府的第二把手,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职责。王佐廉洁勤*,时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或督促生产,或扶贫济苦,或督运粮食,扩大了生活视野,既欣赏到农村中的新鲜事物,也看到边远村寨的凄凉景况。王佐在高州、化州三年,频繁出巡、深入访问边远乡村,对乡村凋零景象、纯朴民风和乡民的贫困生活感触颇深,写下《吴川归舟》、《信宜道中》等爱国忧民的诗篇。
成化五年(年),王佐的母亲唐朝选逝世,在封建礼教的制约下,他得回乡奔丧。高州的宦海生涯,到此为止。
(二)福建邵武
成化十年(年),王佐调任福建邵武府同知。本来,封建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当官的儿子要在家守孝27个月。丧期满后,可得复官。“由于宪宗(朱见深)早年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快就沉溺于神仙佛老和声色货利中”③。致使*治腐败而混乱,影响到王佐复官,一晃就五个春秋。
王佐第二次走上仕途,正值福建泰宁地方骚乱。佥事张懋出巡来到邵武,发出征讨文书,派王佐前往泰宁调查。王佐深入农村访问,征求群众意见,洞悉动乱根源,提出处置办法,主张招抚,反对征伐。提议得到当局认可,即前往泰宁出示招抚文告,招安了胁从者,其余流贼尽行散去,化干戈为玉帛。骚乱消弭后,有人冒功邀赏,王佐没有申报自己的功绩。
成化十三年,福建邵武自农历三月至四月都不下雨,抽穗的小麦将难结实,青苗也将枯槁。百姓四出逃荒,民心涣散。王佐请当地父老商量抗旱事宜。官民共同努力,解决了旱情。禾苗复苏,万民喜悦,外出逃荒者亦纷纷回家管好自耕农田,使得邵武大旱能保收。王佐此举,顺民益众,官民齐声赞颁为“仁明司马”。
王佐在邵武时,正当壮年岁月,满腔热血,刚出巡西北,又考察东南,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概。行踪所至,诗兴唤起。他在建阳县采访中,受着大自然濡染,写下哲理诗篇:《建阳道中步*内翰仲昭韵》(全诗见《鸡肋集》校麻本第39页)。还写出了《光泽道中纪事》、《上杭道中》、《邵武杨指挥渔樵问对图》,以及*论文《名实辨》和学术论文《文衡说》等等,芳名传遍了八闽。
成化十六年(年),福建省秉权者赏识王佐的文学成就,破格任命其充当省试的考官,参与评选举人。明代中叶,以颂扬封建统治的“台阁体”颓风尚未消除殆尽。加上科举考试“考生答卷不许随便发挥,要代古人语气为之”④,举子们为了找到取得仕禄的“敲门砖”,因而言不由衷。王佐当省试考官后,提倡评选文章,不可偏重偏轻。主考或评卷的人,不可因文体让好的文章落选,埋没考生一生;相反,为文见识肤浅,偶尔逢迎当权者的意愿,便侥幸入选而荣誉终身。主张优选举子,禁绝官吏以权舞弊。这使当时教育与科举的风气,为之一新,深受生员称颂。
王佐在福建邵武,一呆就15个春秋,经过几度考察,结论是:勤*爱民,有“仁明司马”之誉;教育科学方面,也做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官位未得提升,时人引为惋惜。
(三)江西临江
明孝宗弘治二年(年),王佐已62岁,改调江西临江知府同知。伴他上路的,依然是“仁明司马”这个知府副职、简便的几件衣物及满舟满箱书籍而已。
王佐在临江,主要职责是出巡民间,了解人民疾苦;收集文献,关心社会伦理道德。零杂任务是押运皇陵宫殿的建筑木材。那时候,揣度到自己的*治前途,已感到十分渺茫。可是,他廉操自爱,从未热衷于名利,努力实践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
弘治初年,王佐一到临江知府就前往新淦县永兴寺瞻仰练子宁氏的遗容,表示对练氏正直忠耿的景仰。从而收集练氏⑤遗留下来的诗文,编集成辑,名曰《金川玉屑集》。弘治四年(年)春,王佐出巡临江道庐陵县时,听到友人讲述关于李妙惠两年悲欢离合的贞节故事,并详细描述了李妙惠的事迹经过,请求为李写《赞》。王佐为了唤醒群众的愚味,端正社会风气,即挥笔写下《李妙惠赞》⑥。
弘治五年,王佐65岁,深感为地方官员20余年,三处萍踪仍旧知府副职,*治抱负施展无望,呈辞还乡,悠闲自乐晚年。
04
四、“桐乡夏荫”
“归田无别业,此是种花台”。王佐回归故里,凭着透滩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海内外采集回多种花卉,营建了“聚景园”。“聚景园”占地五六平方里,绿树成荫,竹林相对,奇花异草四季飘香,猴鸟争鸣,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王佐曾咏“桐乡夏荫”诗一首,以纪其实,此为“桐乡夏荫”景之由来。“桐乡夏荫”曾是临高名胜古迹之一,现已荒废。
王佐回乡营造“聚景园”后,还魂牵梦绕地将自己的知识教化后代,四出奔波筹建“桐乡书院”,让士子住在桷椽柱档墙、防台风较好的石瓦柱学堂里,他却老居茅舍。“最是桐乡心独苦,三间茅屋可能支”,足见他光风霁月之一斑。
王佐一生爱读诗书,晚年回家后,与同县致仕训导谢宁、国子监学生王锡、隐士王*等为密友,经常互相往访,或谈论诗书,或优游山村,怡然自得,修心养性,写下了许多意境高雅、充满家乡四时景色华丽舒坦气息的诗文,年老目昏,还教家少读而听之,手抖不能提笔就口述遣儿作录,实为后学楷模。
05
《鸡肋集》成书过程及思想内容
王佐的一生,尽管在*治上历经坎坷,但他以文章修*事,在文学上却是一位获得丰硕成果的作家,主要著作有《鸡肋集》、《琼台外纪》、《庚申录》、《原教篇》、《纪籍目录》、《金川玉屑集》、《珠崖表录》等,尤以《鸡肋集》传世扬名。《鸡肋集》有诗首,杂文82篇。他的诗文,反映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与爱国忧民情感。
(一)《鸡肋集》成书过程
尽管王佐的著作,足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且当时也都进呈朝廷以供御览,但是他地位既不高崇,又因刚直不阿,为污吏所恶,其著作由官方镂刻自不可能。自行刊印,又困于财力。他平生为官清廉,“不事家事,生计甚拙”,何来余赀足以付梓?!王佐守本份,从不自我标榜,不屑求人为之刻印,因此《鸡肋集》在其生时未能刻印。嘉靖4年(年),王佐高足唐胄把老师弃世10余年之著作《鸡肋集》旧稿加以整理补充,但所选的已不完备,故名《摘稿》,但未曾刊行。经过约一百年,方由王汝铨(王佐的五代孙)补正其残缺,于明末刻印,是为首刻。二刻于康熙五十一年(年)。樊庶(清康熙四十二年任临高知县)为二刻本作序说:此书“得之村落民舍,则剥蚀漶漫,已失其初。”经他补正编辑成十卷,仍用王佐之命名《鸡肋集》。王国宪于清末极力旁搜博采,仅得王佐诗一册,未得窥见《鸡肋集》全豹。后从临高王光漠处“始获手钞原集”。经他校雠,由王光漠于民国五年(年)付梓,是为三刻。民国年间,海口海南书局以王光漠刻本收入所编的《海南丛书》第三卷第二集,是为四刻。《鸡肋集》先后已有两个稿本,即王佐的手订本和唐胄的《摘稿》本。年,海口市图书馆曾就四刻本影印过,但数量甚寡。鉴于王光谟木刻本的《鸡肋集》(民间五年版),县档案馆收藏仅两付。年,笔者接受临高王佐研究会的委托,将此书加以整理校订、标志和注释,编篡成“新订本”,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印数册),公开发行。《鸡肋集》(新订本)扩大发行以来,对于王佐勤*爱民思想的研究,在县内外、省内外的社会人士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人们远程来到诗人的故乡(透滩村),瞻仰“礼魁坊”,拜谒王佐墓,采访王佐生前的事迹,陡然增多。
(二)《鸡肋集》的思想内容
关心国家民族:《读宋史》写道:“堪恨三朝谋国是,是谁惟有杀忠良?”诗在历数宋室的兴亡历史,指责徵宗、钦宗、高宗三朝的误国;他以悲愤的感情,表示吊古,下意识地借此以启发明代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在《澹庵井》写道:“中兴封事百年无,身倚皇天自不孤”。诗以感慨的情调,赞颂胡铨上《封事》以谏高宗,表示爱国赤枕,从而责斥昏君和奸相杀逐忠良,殃民祸国的可悲。
同情人民疾苦:《天南星》写道:“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鸭脚粟》诗句“谁知五谷外,又有养生物”。“每到饥月来,此草司其命”写出海南在古代出产的天南星、鸭脚粟这两种野生物,当三月、八月饥荒季节,贫穷人民用来充饥,流露出诗人对旧时农村困苦生活的
注释:
①三十大比:乡试(省试),在子午卯酉年八月举行,考选举人;会试(京试)在丑辰未成戌年二月举行,考选进士
②摘自《新编中国明代史》*治概述
③摘录自《新编中国明代史》*治概述
④摘自《中国明代教育史》
⑤练子学,江西新淦县人,明洪武进士,建文时,官至御史大夫
⑥摘自《鸡肋集》新订本页
⑦参见茅盾散文集《海南杂忆》一文
⑧见《海南岛史》张迅齐译
注:该稿确定录入《海南名人与故居》
来源:海南文史作者王中柱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