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南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祖传偏方中医治疑难杂症验方
TUhjnbcbe - 2020/9/24 14:31:00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6223398.html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6223398.html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6223398.html

肋软骨炎中药可治


  肋软骨炎为胸胁部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处有不同程度的酸痛、胀痛,深呼吸、咳嗽及挤压胸壁或活动患侧上肢时加重,常反复发作,胸胁部检查可见局部肿胀、隆起、坚硬、压痛明显,但不化脓,目前西医学对此病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亦无特效疗法。用中医药辩证施治,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临床上一般按下列三种证型辨证施治:


  一、肝郁血瘀型:临床表现为胸胁部疼痛难忍,痛有定处不移,伴有头痛烦燥,头晕眼花,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皮肤温度正常,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方药:杭芍20克,柴胡、当归、香附子、枳壳、元胡索各15克,郁金、青皮、苏木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二、瘀热交阻型:临床表现为胸胁部疼痛难忍,挤压胸壁或活动患侧上肢则加重,痛处固定有灼热感,伴有口苦咽干,小便短*,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弦数等。治宜:疏肝泻热,活血通络。方药:夏枯草30克,蒲公英20克,当归、天花粉各15克,大*5克,穿山甲、红药、桃仁、生甘草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三、体虚感寒型:临床表现为胸胁部疼痛,得热痛减,遇冷增剧,伴有体倦乏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细弱等,治宜:扶正散寒,温经通络,方药:炙*芪30克,红枣、桂枝、当归、苍术各15克,川芎、枳实、炙甘草各10克,杭芍、威灵仙各20克,水煎分3次服。


  

“脉痹”顽症内外同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有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次是胸腹壁的浅静脉,属中医学的“脉痹”、“恶脉”等范畴。有静脉输液、注药史;剧烈重体力劳动、扭伤和做过乳腺手术史;感染、过敏、高凝状态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均可引起本病。


  浅静脉炎表现:静脉发红、肿胀、疼痛具有间歇游走、交替的特性;急性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舌苔*腻,脉濡数等;红肿消退后,皮色有色素沉着,静脉发硬,结节可自行消退;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并发症,动脉搏动正常,以女性多见,多为单纯游走性浅静脉炎,应排除早期癌症表现;血象:白细胞增高、抗“O”呈阴性;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可内服凉血通络,清利湿热的药,方用五神汤合三妙丸加减,或用茯苓、赤小豆、忍冬各15克,丹参6克,连翘、苡根各12克,赤芍、藓皮、地丁、紫草各10克,丹皮5克,蜈蚣2条;病久出现条状硬结者用桃红四物汤加三棱、莪术;外治早期可选紫金锭、三*散、金*散用蜂蜜各半调制外用,或用金花散调麻油敷,或2%*柏水湿敷,每日2次。妇女妊娠或经期在医生指导用药。


  为了预防复发,应同时治疗体内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龋齿等;早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待症状好转后,才逐渐下床活动;下肢静脉插管不宜过久,避免经周围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强的液体;用弹性袜或弹性绷带压迫患肢,使曲张静脉被压而有于静脉回流,应用时要注意压迫要均匀,不宜过松和过紧;患者应彻底忌烟、酒,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经积极治疗后,如硬性索状物不消,遗留疼痛不适者,可以手术将病变静脉切除。


  

“骨痹”与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症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又称为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关节炎。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体质虚弱及退行性变,长期站立或行走及长时间的持于某种姿势,因肌肉的牵拉或撕脱、出血,血肿机化,形成刺状或唇样的骨质增生;骨剌对软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刺激和外伤后软组织损伤、出血肿胀而致。好发于颈椎、腰椎、髋、膝、足跟等活动较多,负重较大的关节部位,初起多为单发,晚期可为多发。临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骨关节疼痛,转侧屈伸不利,麻木不仁为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将本病纳入“骨痹”的范畴。认为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主要表现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这是发病之根本,邪实是正虚的基础上,产生痰、瘀、或感受风寒湿热,以致风寒湿热及痰瘀阻滞经络所致。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关节隐隐作痛,俯仰屈伸,转侧起坐失灵,在肢体位置改变时疼痛加剧,活动片刻后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多,症状又加重,尤以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时疼痛最


  为明显,酸麻胀痛,缠绵反复。若发生在颈椎,常有项背及上肢疼痛,头晕目眩。如病在腰椎,除腰骶疼痛,板硬,活动不灵活外,疼痛还可牵及一侧或双侧小腿。同时伴有患肢麻木,沉重无力。病在膝则屈伸不利、疼痛难忍,病在足底则足跟不能任地、步履艰难。除此,可伴有肾虚及恶风寒湿之症。中医常用以下二方治疗“骨痹”:


  一方:独活、川续断、制川乌、制草乌、熟地各15克,桑寄生、丹参、*芪各30克,细辛5克,牛膝、地龙、乌药、炙甘草各10克,土鳖6克。水煎分3次服,药渣用纱布包后趁热敷于腰部,以温热不损伤皮肤为度。


  二方:白芍30克,木瓜、当归、威灵仙各15克,甘草、五加皮各6克。水煎分3次服。部位在颈椎者加羌活10克;部位在腰椎者加川断20克;部位在足跟骨加牛膝10克。

 

老人咳嗽中药外治


  老年性咳嗽多因呼吸系统疾病的并发症所起,初秋天气转凉时尤其多见。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的方法,治疗老年性咳嗽有良效。


  方药:取*连、百部、生半夏各等份,分别粉碎为细末,过100目筛后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制法:用时取生姜2片(约3克),捣烂成泥状,与药末2克混匀,再用鸡蛋清或蜂蜜少许调成药糊,分成2份。用法:夜晚入睡前净足,将调好的药糊置于两小块白棉布中间,敷于双侧足心涌泉穴上,再用胶布外贴固定。一般贴8~10小时除去,次日晚间净足后再贴,5天为1个疗程。若个别病人用药局部发生红肿,出现水泡者,可改为隔日1次或双脚穴位交替敷贴;也可将敷贴时间缩短为6小时左右,3天为1个疗程。


  

抗眩止晕汤治老年眩晕


  老年性眩晕困扰着很多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由风、火、痰、虚等引起。中医临床采用抗眩止晕汤治疗老年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用治110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50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半年。临床表现主要是眩晕、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并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耳鸣、头痛、恶心欲呕等症状。


  抗眩止晕汤的药物组成:熟地*、茯苓、丹参、续断、牛膝、*参、*芪各15克,山茱萸、丹皮、泽泻、川芎、杜仲、当归、白术各10克,山药20克,随证加减:偏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去杜仲、续断、*芪、*参加旱莲草、女贞子、龟板(先煎)、石决明(先煎)各15克;有阳极化风者,再加天麻20克,钩藤15克(后下),羚羊角3克(另煎兑服);偏于肾阳虚衰者,加鹿角胶(另烊化冲服)、巴戟天各15克,肉苁蓉10克;偏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加白术、何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未再复发)76例;显效症状消失,半年内有复发或症状明显好转)29例;无效:(症状无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95.5%。临床证实,此方由于药与证合,所以疗效非常好。


  

中医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要病因是脾失健运,其主要病机为痰瘀互阻,气机不利,在治疗上一般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疏利气机为基本法则。根据这一基本治疗大法,可以下方为


  治疗基本处方:


  *芪、丹参各15~20克,石菖蒲、郁金、赤芍各12克,枳实、清半夏、陈皮、茯苓各10克。在以上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可灵活加减。若患者形体肥胖、嗜睡、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以痰湿内阻为主要表现者,方中宜加苍术、白术、白芥子、苏子、苏梗各10克,以健脾燥湿,顺气化痰;若患者双侧扁桃体经常发炎,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夜间失眠,晨起头痛,心烦懊恼,咳痰*稠,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脉滑等痰热内蕴症状较突出,宜减少基本方中*芪的用量,并加瓜蒌、*连、胆南星、射干各10克,酒大*6克,以化痰利气,清除热邪;若胸部憋闷,时有疼痛,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色暗等瘀血症状明显者,可在方中加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克,以活血祛瘀;若形体虚胖,思睡懒言,面色苍白,疲惫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等气虚症状明显者,宜在基本方中加大*芪的用量,并加*参、白术、炒苡仁等以健脾、益气、除湿;若病程日久,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智能减退,或者下肢浮肿等肾阳虚亏证候时,可在基本方中加入制附片10克,熟地12克,菟丝子、仙灵脾各15克,肉桂3克,以温肾助阳,益气化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使用以上介绍的治疗方法时,应在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指导下进行,忌擅自服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祖传偏方中医治疑难杂症验方